推動新南向 要有新思維


上周行政院宣布新南向政策正式啟動。整體而言政策方向正確,但新思維不夠濃,恐無助於「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」的目標。新南向政策鎖定東協、南亞等18國,並以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及互利共贏新合作模式為目標。在具體作為上,包含ETC等系統輸出、推動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、人才交流、吸引投資及協助台商等幾個主要面向,同時要與八個國家重簽投資保障協定,提升台商保護。這些項目都有意義,但若只有這一招,過去20年已看過許多限制,而且還是以台商利益在看天下,恐無法支撐「經濟共同體意識」的新目標。

經濟共同體有很多定義,但基本原則都是各國彼此在經濟上互通有無、相互提攜。短期內,台灣很難加入用法律建構的經濟共同體組織,卻無礙於用實際表現來形成實質的共同體關係,這或許就是新南向政策中所謂「共同體意識」的概念。

先看互通有無。台灣想將18國作為內需市場的延伸,就應準備也將自己作為其他國家市場的延伸,移除18國來台時遭遇的關稅、投資及人才限制。這個作法看來好像太新太激進,但其實一點不然。例如世貿組織(WTO)一直在推動針對「低度開發國家」(LDC)給予免關稅、免配額的雙免待遇。說來慚愧,我國落實成果非常掉漆;至今只有給予32%的商品雙免待遇。反觀日本雙免比率高達98%、韓國90%,連中國都有62%。正巧新南向18國中,孟加拉、不丹、尼泊爾、寮國、柬埔寨及緬甸都是LDC國家;立即提供90%免關稅待遇,非但是台灣立即可以的基本貢獻,而且政府早已評估過沒有衝擊,正是凸顯「新意」的方式。再者,如何避免再出現前幾年馬來西亞想投資101大樓被羞辱拒絕的難堪,也需要新意。

再談相互提攜。各界過去常羨慕中、日、韓都與東協完成自貿協定(FTA)。跟台灣一樣,中日韓產品有高度競爭性;一旦東南亞各國消除關稅,對其衝擊很大,因而東南亞為何願意敞開大門?一個關鍵在中日韓不是只拿好處,更有付出。例如日本在2015年時宣布,未來三年內將對東協國家提供總值61億美元的開發援助計畫(ODA);韓國每年ODA金額也接近5億美元。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及亞投行的規模更無須再說。這種雙向提攜關係才是經濟共同體的象徵。反觀我國,沒有ODA專責機構,沒有預算;新南向宣稱有新台幣42億元(不確定分幾年)投入,但恐怕都只是用於國內或台商身上。金錢不能衡量決心,但能看出是否真心。

新南向政策欠缺新思維這點,可從驚人的18國看出端倪。擴大貿易及投資的效果是「乘法」,因此國家愈多愈好。但貢獻及提攜則是「除法」,對象愈多,能投入的資源就愈分散無效。

全世界都在南向,我們希望政府掌握契機,透過新思維,建立真正的經濟共同體關係。不但台商受惠,更要重視提升台灣在本區域定位及整合背後的長期戰略意義。 (作者是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)

以上新聞轉載自 2016-09-19 00:17:04 《經濟日報》李淳/台北報導